央廣網北京7月26日消息(記者柴華)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首批三家民營銀行正式獲准籌建,意味著國內純民資發起設立的銀行服務越來越近。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我們正走在哪一段道路上?在國內銀行業成員豐富的同時,其他國家過去是否留下經驗呢?
  過去,在嚴格的金融管制下,我國銀行業相對集中,資產規模大,利潤總量也多,往往被認為是一本萬利的買賣。不過,一下子讓民間資本涌向銀行業,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美好。我們的鄰居俄羅斯就是例子。俄羅斯在1991年前後放開了金融業準入限制,瞬間就冒出上千家的民營銀行,原有穩定的金融體制被破壞,導致了金融危機;我國的臺灣地區民營銀行,也在上世紀末經歷了從大量創辦到經營困難再到被兼併重組的艱難過程。有業內人士認為,對於民營銀行能夠產生的鯰魚效應,導致改革形成多層次、高效率的金融體系這種觀點不能否認。但是在短期來看,民營銀行的破土不大可能攪動現有的金融格局了。
  有一點肯定的就是,民營資本如果能夠順利進入金融服務領域,這將是其回歸實體經濟的一個最佳的路線之一。在存款端,從第三方理財公司到互聯網的“寶寶軍團”,都成為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方面最方便的一個渠道;而在貸款端,我們已經看到民營資本正在通過小額貸款公司、P2P網貸、眾籌等渠道進入金融服務領域。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模式,小貸公司和P2P網貸在一定程度上就彌補了銀行信貸的盲點,做到了真正的這個金融“下沉”。在這些方面,民營資本已經是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金融業不同於其他行業,門檻高、風險大、影響面廣是監管層對民間資本謹慎放開的重要原因。不過民營資本的進入的確是直接、間接的加速了我國金融市場的改革進程。   (原標題:首批三家民營銀行獲准籌建 金融體系多元化引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l64qlkw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